破碎支离的成语故事


破碎支离

拼音pò suì zhī lí

基本解释支离:分散。形容事物零散破碎,不成整体。

出处朱自清《比兴》:“一类可以说是毛、郑的影响,不过破碎支离,变本加厉。”


暂未找到成语破碎支离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破碎支离)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歌功颂德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周本纪》:“民皆歌乐之,颂其德。”
不可多得 东汉 孔融《荐祢衡表》:“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不正之风 晋 葛洪《抱朴子 辩问》:“移不正之风,易流遁之俗。”
乘风破浪 《宋书 宗悫传》:“悫少时,炳问其志。悫答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致远恐泥 春秋·鲁·孔丘《论语·子张》:“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响答影随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117卷:“由是论之,罪福报应,犹响答影随,不差毫末。”
痛定思痛 唐 韩愈《与李翱书》:“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
体恤入微 郑观应《盛世危言·女教》:“俄国特设教女收生院,凡胎前产后一切要症,必须明白透澈,体恤入微。”
颠沛流离 宋 张世南《游宦纪闻》第九卷:“而哀予颠沛流离万里,保有之难也,而共振显之。”
出头露面 明 施耐庵《水浒传》:“孙二娘从小出头露面,况是过来人,惯家儿,也不害什么羞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