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鹿中原的成语故事


逐鹿中原

拼音zhú lù zhōng yuán

基本解释在中原争夺天下。比喻争夺政权。逐:追赶;鹿:比喻帝位、政权。

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逐鹿中原的典故

齐王韩信的谋士蒯通见韩信的力量已经足够强大,就劝韩信背叛刘邦,自带队伍去与刘邦争天下。可韩信不听他的建议。刘邦打败项羽后,由吕后矫诏设计擒住了韩信,说韩信谋反,一心要除掉他。韩信受刑前后悔极了,说:“我当初不听蒯通之言才会有今天!”杀了韩信后,刘邦下令抓来蒯通,也要治他的罪。临刑前,刘邦说:“你让韩信背叛我,我今天就杀了你,有什么话要说吗?”蒯通一点也不害怕,十分平静地说:“狗都知道要忠实于自己的主人,我那时是韩信的手下,当然不会忠实于你。再者,秦朝已近颓势,天下英雄并起,都在追逐秦朝之政权,谁力量大就会得到它。与你争夺天下的人力量不够才会失败,如果你要杀我那就杀吧。”刘邦听后,觉得蒯通很有胆识,十分欣赏他,就把他放了。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逐鹿中原)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冰壶秋月 宋 苏轼《赠潘谷》诗:“布衫漆黑手如龟,未害冰壶贮秋月。”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倒果为因 民意《告非难民生主义者》:“曾不问资本所以群趋于都会之故,是所谓倒果为因者耳。”
离世遁上 《韩非子·八说》:“为故人行私,谓之‘不弃’;以公财分施,谓之‘仁人’;轻禄重身,谓之‘君子’;枉法曲亲,谓之‘有行’;弃官宠交,谓之‘有侠’;离世遁上,谓之‘高傲’;交争逆令,谓之‘刚材’。”
学以致用 李新《为有源头活水来》:“要结合实际工作和革命斗争的需要来学,学以致用,并且勤学苦学。”
快马加鞭 明 徐姬《杀狗记 看书苦谏》:“何不快马加鞭,迳赶至苍山,救取伯伯。”
缘悭分浅 明·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第22回:“缘悭分浅,不获再睹丰仪。”
堂堂一表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十七回:“爹娘生下洒家,堂堂一表,凛凛一躯,自小学成十八般武艺在身,终不成只这般休了!”
荒淫无耻 徐迟《狂欢之夜》:“在这座最庄严的城中,却有着一群荒淫无耻的,丑态百出的,伤天害理的,穷凶极恶的衣冠禽兽。”
拂袖而去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12卷:“师云:‘侍者收取。’明拂袖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