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哄而散的成语故事


一哄而散

拼音yī hòng ér sàn

基本解释经过一阵喧闹后马上就散开了。

出处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一卷:“看的人见没得买了,一哄而散。”


一哄而散的典故

清朝时杭州府仁和县财主袁凤宾的儿子袁绍芬是一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公子哥儿,他生性好赌,与赌家沈七欠下272银圆,沈七去袁家讨债未果反挨痛打,于是在袁府门口服毒自尽,围观的人群纷纷冲进去哄抢贵重物品,等袁凤宾回家时早已一哄而散了。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一哄而散)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斗鸡走狗 西汉 司马迁《史记 袁盎晁错列传》:“袁盎病免居家,与闾里浮沉,相随行,斗鸡走狗。”
入吾彀中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全科人儿
敌众我寡 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鬼烂神焦 唐 韩愈《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截然高周烧四垣,神焦鬼烂无逃门。”
龙腾虎跃 唐 严从《拟三国名臣赞序》:“圣人受命,贤人受任;龙腾虎跃,风流云蒸,求之精微,其道莫不咸系天者也。”
成竹在胸 宋 苏轼《文与可画筼簹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
花拳绣腿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69回:“只见张国乾缚得花拳绣腿,戚光祖、戚继祖两个教师在后面跟着,走上台来,两边坐定。”
之死靡二 《宋史·忠义传一》:“若敌王所忾,勇往无前,或衔命出疆,或授职守土,或寓官闲居,感激赴义,虽所处不同,论其捐躯徇节,之死靡二,则皆为忠义之上者也。”
青云直上 南朝 齐 孔稚珪《北山移文》:“度白雪以方絜,干青云而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