噤若寒蝉的成语故事


噤若寒蝉

拼音jìn ruò hán chán

基本解释噤:闭口不作声;若:像;寒蝉:深秋的知了。不作声像深秋的知了一样。形容有顾虑不敢说话。

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噤若寒蝉的典故

东汉末年,有个文人叫杜密,刚正不阿,他任太守等职期间,参加过打击宦官集团斗争,他执法严明,对宦官子弟有恶必罚,有罪必惩。后被革职回颍川老家。

在家他仍关注国家大事,经常拜会颍川郡守、县令,畅谈天下大事。可是同郡的原在四川任蜀都太守的刘胜辞官回家,与他迥然相反,闭门谢客。

颍川太守王昱找杜密说:“刘胜清高,公卿屡次推举他任职,他都拒绝了。”

杜密听出王昱话中有话,提醒他出来做官,直言道:“像刘胜这样的人应当为国为民多做些事情。但是他对好人不予举荐,对恶人坏事不敢揭露批评,明哲保身,一声不吭,就像冷天的知了(‘自同寒蝉’),实乃当世之罪人;而我与他相反,让你赏善惩恶,为你尽微薄之力。”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噤若寒蝉)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昙花一现 《妙法莲华经 方便品》:“佛告舍利佛,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
迩安远至 先秦 孔子《论语 子路》:“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故家乔木 《儒林外史》第四回:“余大先生道:‘自古说:“故家乔木。”果然不差。就如尊府这灯,我县里没不第二副。’”
鼠凭社贵 南朝 梁 沈约《恩幸传论》:“曾不知鼠凭社贵,狐藉虎威,外无逼主之嫌。”
胸有成竹 宋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销声匿迹 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第11卷:“然畏颖川知之,遂旅游资中郡,销声敛迹,惟恐人知。”
目不转睛 晋 杨泉《物理论》:“子义燃烛危坐通晓,目不转睛,膝不移处。”
心直口快 元 张国宾《罗李郎》第四折:“哥哥是心直口快射粮军,哥哥是好人。”
喜新厌旧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不怕你有喜新厌旧的心肠,我自有移星换斗的手段。”
一尺水翻腾做一丈波 元 无名氏《争报恩》第三折:“那妮子一尺水翻腾做一丈波,怎当他只留支剌信口开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