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昌流丽的成语故事


光昌流丽

拼音guāng chāng liú lì

基本解释光昌:光明昌大。流丽:流畅而华丽,常用以形容诗文和书法。“光昌流丽”成语的含义有二个:①形容工作顺利发展,事业昌盛,形势大好。②形容文笔流畅华美。


光昌流丽的典故

1961年毛泽东修改何其芳为《不怕鬼的故事》(人民文学出版社)写的序言时增加了一段著名的话:“难道我们越怕鬼,鬼就越喜欢我们,发出慈悲心,不害我们,而我们的事业就会忽然变得顺利起来,一切光昌流丽,春暖花开了吗?”“光昌”和“流丽”各有所本,作为一个成语是毛泽东的创造。该成语的含义有二:①形容工作顺利发展,事业昌盛,形势大好。②形容文笔流畅华美。

《文学评论》2003 年第1期发表了朱寨先生的《风风雨雨五十年》,介绍了这个新成语产生时的情况。朱文说:“毛泽东同志在修改他(指何其芳)起草的《不怕鬼的故事》序言时,用了比较少见的‘光昌流丽’形容词,他不熟悉,不便请示毛主席本人,便在电话里请教俞平伯先生。俞平伯先生不但认可,而且举例说明前人也有这样的用词,他心里方才踏实。这是何其芳同志自己说出来说明自己知识的欠缺,同时说明毛泽东同志的博学。”

俞先生举的什么例句,朱先生文中未言。俞先生是个大学者,青年时期即博闻强记。既言“举例说明”,在电话中应当告知过何其芳例句。何其芳是早年北大学生,时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亦为饱学之士,他没见过“光昌流丽”一词,可见该词之冷僻。我读书甚少,多年来,我查遍了我所能找得到的辞书,也多次上网查询,都未能找到结果。没有见人言及毛泽东所用的这一成语所本何处,也没有找到一个资料,有比毛泽东此时此处更早的书证。所有成语词典更未见收录,所以我斗胆收进了自己的《新成语小辞典》,断言“是毛泽东的创造”,仍然不够严谨。

“前人也有这样的用词”可不可以宽泛地理解,就是前人是将“光昌”和“流丽”分开来用的,而毛把它们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短语。这种可能性也不能完全排除吧?因为这件事情本身可算是“文坛逸事”,而且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初,后来正进入国人对毛个人崇拜炽热阶段,《不怕鬼的故事》在一段时期名声大炽,曾经选入中小学教材。在这种背景下,一定有很多学人考证过这个短语的来历,何以没有一个人提及这个“前人”到底是谁,这个“用词”的例子究为何句?这是否又是一个斯芬克斯之谜?

在《新成语小辞典》中还提到,据陈晋《新人赋》中称,1965年毛泽东在南昌专门写了篇一千多字的文章,来考证王勃在南昌写作《滕王阁序》时的年龄,称道他不仅“高才博学”,而且“为文光昌流丽”。后来在《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三联书店)中读到,逄先知在书中作了较详细的引述。他说,毛泽东在读《初唐四杰集》一书时写的一段批语中说道:“这个人(王勃)高才博学,为文光昌流丽,反映当时封建盛时的社会动态,很可以读。这个人一生倒霉,到处受惩,在虢州几乎死掉一条命。所以他的为文,光昌流丽之外,还有牢骚满腹一方。”毛泽东不仅在不同文章中多次使用,而且在同一篇文章中一再使用,足见其对这个成语确有个人的偏好,也符合他的浪漫豪放之个性。如果学术界一直未能对毛之前的始创者有确凿的发现,那么,“光昌流丽”的“知识产权”只好暂时记在伟人名下。

“流丽”、“光昌”各有所本是有案可稽的。《辞源》收录了“流丽”一词,释义为:流畅而华丽。常用以形容诗文和书法。举例有:唐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至于子美……掩颜(延之)谢(灵运)之孤独,杂徐(陵)庾(信)之流丽。” 宋苏轼《和子由论书》:“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另,现代周作人有文:“仿佛是鸭儿梨的样子,流丽清脆,在白话的基本上加入古文方言欧化种种成分,使引车卖浆之徒的话进而为一种富有表现力的文章。”(《志摩纪念》)“光昌”一词,台湾《国语辞典》收录了,其释文为:光明昌大。《文史通义·外篇二·墓铭辨例》:“其事本为变古,而光昌博大,转为后世宗师。”《汉语词典》收录了“光昌”一词,解释是:1、显扬昌盛。2、明朗;开朗。现代有赵载文(1866-1943)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为南京莫愁湖写的对联:“庆党治光昌,抚槛高歌革命曲。”又有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春县魁星岩介绍称:魁星岩,古称詹岩,取“文曲华世”、“光昌文运”之意而名。”云南腾冲县著名侨乡和顺镇有“士和民顺,文治光昌”的牌坊。

近几年,“光昌流丽”一语的用例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光昌流丽)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一手遮天 唐 曹邺《读李斯传》诗:“难将一人手,掩得天下目。”
自拔来归 《新唐书 李勣传》:“三年,自拔来归,从秦王伐东都,战有功。”
众喣山动 明 李东阳《余肃敏公传》:“役未及兴,而众喣山动。”
存而不议 唐·独孤及《仙掌铭并序》:“后代揭厉于玄踪者,聆其风而骇之,或谓诙诡不经,存而不议。”
大惑不解 庄周《庄子 天地》:“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
乌合之众 管仲《管子》:“乌合之众,初虽有欢,后必相吐,虽善不亲也。”
鼻青脸肿 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44回:“这恶贼原想着是个暗算,趁着军官作下揖去,不能防备,这一脚定然鼻青脸肿。”
慌里慌张 老舍《假若我有那么一箱子画》:“因为伯龙就是那么个一天到晚慌里慌张的人,这个脚朝天的图章正好印上了他的人格。”
没里没外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56回:“若一味只管没里没外,不与大人争光,凭他生的怎样,也是该打死的。”
遁入空门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看破的,遁入空门,我听见,并不惊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