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中捉鳖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从大坛子里捉王八。比喻想要捕捉的对象已在掌握之中。形容手到擒来;轻易而有把握。
出处元 康进之《李逵负荆》第四折:“这是揉着我山儿的痒处,管叫他瓮中捉鳖,手到拿来。”
例子明 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第25卷:“知县写了名字地址,就差人去拿来。瓮中捉鳖,立时拿到。”
基础信息
拼音wèng zhōng zhuō biē
注音ㄨㄥˋ ㄓㄨㄥ ㄓㄨㄛ ㄅ一ㄝ
繁体罋中捉鱉
正音“捉”,不能读作“zuō”;“中”,不能读作“zhòng”。
感情瓮中捉鳖是褒义词。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辨析见“瓮中之鳖”。
近义词十拿九稳、稳操胜券
反义词水中捞月
英语a sure catch
俄语ловить черепах в горшке
德语in einem Wasserkrug eine Schildkrǒte fangen(jn in seinen Fǎngen haben)
法语être sǔr de son coup(chose aisée)
字义分解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逆道乱常(意思解释)
- 卬首信眉(意思解释)
- 普天同庆(意思解释)
- 沟满壕平(意思解释)
- 哀而不伤(意思解释)
- 凤毛麟角(意思解释)
- 安于现状(意思解释)
- 春山如笑(意思解释)
- 之死靡二(意思解释)
- 光前启后(意思解释)
- 抱恨黄泉(意思解释)
- 饭囊酒瓮(意思解释)
- 钻木取火(意思解释)
- 冲锋陷阵(意思解释)
- 树欲静而风不止(意思解释)
- 舞刀跃马(意思解释)
- 一鼓作气(意思解释)
- 牛郎织女(意思解释)
- 离奇古怪(意思解释)
- 汗马功劳(意思解释)
- 清风劲节(意思解释)
-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意思解释)
- 断章截句(意思解释)
- 如火如荼(意思解释)
- 扣人心弦(意思解释)
- 避俗趋新(意思解释)
- 苟合取容(意思解释)
- 药石无效(意思解释)
※ 瓮中捉鳖的意思解释、瓮中捉鳖是什么意思由鼎簇中文网提供。
成语接龙(顺接)
相关成语
成语 | 解释 |
---|---|
褒善贬恶 | 对好人好事加以赞扬;对坏人坏事加以斥责。指分清善恶,提出公正的评价。 |
进本退末 | 本:根本;末:枝节。指重视根本、主要的东西,抑制直接、次要的。 |
草菅人命 | 菅:一种多年生的茅草;泛指野草、杂草。把人的性命看得像野草一样轻贱;随意加以摧残。指反动统治者滥施淫威;任意残害人命。也作“草菅民命。” |
胸有成竹 | 原指画竹子在动笔之前脑子里先有竹子的完整形象。现比喻做事情动手之前心里已有主意;有打算或有把握。成:完全的。 |
平淡无奇 | 奇:特殊。平平淡淡;没有什么显著的、出色的地方。 |
仁义道德 | 泛指旧时鼓吹的道德规范。 |
慌里慌张 | 指焦急不安或精神慌乱。 |
十全大补 | 药名。含有十种名贵的滋补药物。比喻某项方案或方法对事情有巨大补益。 |
铺天盖地 | 铺:把东西散开;盖:笼罩;遮蔽。遮住天;盖住地。形容充满了整个天地。来势猛烈。也作“遮天盖地”。 |
酒后茶余 | 指随意消遣的空闲时间。 |
光前启后 | 犹“光前裕后”。 |
粗服乱头 | 粗服:粗布衣服;乱头:蓬头乱发。形容不讲究修饰。 |
比众不同 | 与大家相比,大不一样。 |
举世无敌 | 全世界没有能胜过的。 |
不可磨灭 | 磨灭:指痕迹、印象、功绩、事实、道理等;经过相当长的时间逐渐消失。形容永远不会消失。 |
东施效颦 | 美女西施因病皱眉;显得更美。邻里丑女(后称东施);机械地模仿;也皱起眉头;结果这副苦相使她显得更丑(效:模仿;颦:皱眉头)。比喻不顾具体条件;不加分析地胡乱摹仿别人;结果适得其反;显得可笑。 |
鲜血淋漓 | 淋漓:不停往下滴落的样子。形容鲜血流淌不止。 |
密锣紧鼓 | 锣声紧,鼓点密。戏曲开台前的一阵节奏急促的锣鼓。比喻为配合某人的上台或某事的推行而制造的气氛、声势。 |
匪夷所思 | 匪;即“非”;不是;夷:通“彝”;法度、常规;引申为寻常的;一般的。不是根据常理所想象出来的。形容人的思想、言谈、技艺、事情等离奇;超出寻常。 |
狂风暴雨 | 大风大雨。比喻声势猛烈或处境险恶。 |
壮心不已 | 指有抱负的人到了晚年;雄心壮志仍不衰减。壮心:宏大的志向;已:停止。 |
竹篮打水一场空 | 比喻费了力没有效果。 |
家常便饭 | 家中日常饭食。也比喻常见的、平常的事。 |
超凡入圣 | 凡:凡人;普通人。超越凡俗;进入圣贤境界。后来多指学术、技艺、修养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 |
落荒而逃 | 离开大路;逃向荒野。形容战败后狼狈地逃走。也比喻处于尴尬窘迫境地时狼狈而去。 |
势不可为 | 为:做,干。大势已去,无能为力。 |
惊惶失措 | 失措:举止失去常态。惊慌惶恐;举止失去常态。 |
报雠雪恨 | 报冤仇以洗雪心中之恨。参见“报仇雪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