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拼音bǐ jì
注音ㄅ一ˇ ㄐ一ˋ

繁体筆記
词性名词 动词


笔记

词语解释

笔记[ bǐ jì ]

⒈  用笔所做的记录。

听课笔记。
记笔记。

note;

⒉  一种以随笔记录为主的著作体裁,多由分条的短篇汇集而成。

a type of literature consisting mainly of short sketches;

笔记[ bǐ jì ]

⒈  用笔记录。

take down;

引证解释

⒈  古时称散文为笔,与韵文相对时,称笔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路粹、杨修,颇怀笔记之工; 丁仪、邯郸,亦含论述之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温太真 之笔记,循理而清通,亦笔端之良工也。”
南朝 梁 王僧孺 《太常敬子任府君传》:“辞赋极其精深,笔记尤尽典实。”

⒉  一种以随笔记录为主的著作体裁。内容大都为记见闻,辨名物,释古语,述史事,写情景。其异名则有随笔、笔谈、杂识、札记等。

鲁迅 《且介亭杂文·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烧掉房子的事,据 宋 人的笔记说,是开始于 蒙古 人的。”
洪深 《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四章三:“现在引 明 人笔记一则为例。”

⒊  用笔记录。亦指听课、听报告、读书时所作的记录。

鲁迅 《故事新编·出关》:“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 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的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大纯粹,所以谁也不能笔记。”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三七章:“土改队员和一些认得了多少字的人……都在认真地记着笔记。”
孙犁 《秀露集·新年为天津团讯作》:“读完一本书,要作一点笔记,以加深你对这本书的印象。”

国语辞典

笔记[ bǐ jì ]

⒈  随笔记录的文字。如陆游的《老学庵笔记》。

札记

⒉  记录。

如:「上课笔记」、「演讲笔记」。

⒊  一种文体。大抵杂记见闻、辨订俗譌、或综述古义。

宋·王僧孺〈太常敬子任府君传〉:「辞赋极其精深,笔记尤尽典实。」

分字解释


※ "笔记"的意思解释、笔记是什么意思由鼎簇中文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小明在听取讨论发言时,潦草地记下了一行令人哭笑不得的笔记。

2.我的爱情笔记本里,有一颗为你“奔腾”的“芯”,文件夹里所有文件,都有一个共同的文件名:“我爱你”,你所有的烦恼,都被丢弃在我的“回收站”中!

3.陈兴东把书本和笔记本分门别类放到书桌上和抽屉里,这时他拿起一个道林纸的硬壳笔记本看了看,便打开封面。

4.无言之后百无聊赖,套着教授的路数说话无聊,搅和教授的方阵更是无聊,自说自话就算是读书笔记——无聊变有聊了。

5.不过三年以后,苹果于近日推出的新版macBookair笔记本电脑已经成了移动计算行业的典范,同时也成了消费者需求的标杆。

6.“比格尔号”每到一个主要港口,达尔文就把大量的标本以及关于自己所见所闻的详细笔记运上其他船只送回剑桥。

7.从你工作间带走废纸是我照着你的笔记写封信给我。

8.亚当拿出记满了俄语单词的笔记本一边读,一边低声叨咕着什么。

9.小红在上课的时候总是一丝不苟地记笔记。

10.夏末秋初,凉风渐起,思念渐浓,草长莺飞,拾起浪漫夏天的回忆,品尝诗意秋季的甜蜜,把粉红色的想你写入笔记,念给你听,在一个枫叶纷飞的日子。